标签: 微信

  • 关于微信接入DeepSeek,我们帮你研究了两大隐秘商机

    关于微信接入DeepSeek,我们帮你研究了两大隐秘商机

    要知道,中国对于AI的热情可是全世界第一。任何有关AI的消息放出来,咱们都是最兴奋的,反倒是欧美人非常淡定。

    来源:益普索线下闭门会议

    从生产端看,互联网平台接入AI搜索能力,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作为搜索领域的一哥,百度早早就接入了AI能力。2024年,在其7亿APP日活中,AI功能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70%。

    字节推出了“抖音搜索APP”和“豆包”,都具备强大的AI搜索能力,后者更是以千万日活常年霸榜国内AI产品No.1(前几天刚刚被deepseek反超)。

    腾讯推出了元宝app,搭载了自研的混元大模型,是国内首个能够直接基于公众号、视频号内容进行AI搜索的工具。

    小红书推出了“点点app”,基于自身内容专门构建了“生活灵感和攻略”的AI搜索能力

    KIMI、天工、秘塔等独立AI产品,比互联网大厂更早地启用了AI搜索功能。

    但在应用端,大家似乎把热情都用到了股市上,感觉股民们探讨AI的次数,有可能比公司CEO更多。

    就在这几天,微信开始灰度测试接入DeepSeek-R1模型,提供“深度思考”服务,用户可通过微信对话框顶部的“AI搜索”入口免费使用该功能,整合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腾讯生态内容及全网优质信息源。

    此番社媒巨头和大模型天花板的强强联合,在我们看来,很有可能诞生全新的商机。尤其是对于品牌做营销来说,一个新的场景和机遇正在孵化中。

    为何会有新商机?

    表面上看答案很简单:微信13.82亿MAU体量优势是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具备的。相对应地,微信搜索功能的月活基本上是中国最多的,甚至超过了百度移动端,这代表了巨大的流量机会,大家都对一座隐藏的矿山充满了遐想。

    但矛盾点在于,大家并不知道矿山里装的是什么:从2024年的情况来看,微信搜一搜的日均搜索次数又非常少,说明使用频次很低,这些流量能产生多少商业价值其实很难判断。

    因为在我们的常规认知中,微信的心智从来都不是搜索,即使用户量再大,没有后链路的行动也白搭。

    (数据来源:小红书@名道)

    企业非常担心开采这座矿山,拿到的不是“金子”,而是低粘性、不精准的“铜铁”。至少从目前微信的广告收入来看,搜索占比还不高。

    但是,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首先看短期。我们在2024年Q3的用户调研显示:微信搜索是公众号内容的TOP1入口,同时也是视频号内容的TOP2入口。同时,用户的收入阶层越高、消费能力越强,通过搜索进入公众号内容的占比就越高。

    对比抖音来看,其TOP1入口是“直接打开刷视频”,而TOP2是“APP消息推送召回”;而小红书的“直接打开刷内容”和“搜索”几乎是并列TOP1。

    从内容消费的角度来说,微信的用户心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更贴近小红书和百度,而不是抖音。根据微信公开课2023年的数据,微信搜索对于小程序新增日活用户的贡献占比、对于公众号新增粉丝的贡献占比分别高达20%和27%。[1]

    腾讯2024年Q3的财报显示,得益于大模型能力提升了用户体验,微信搜索带来的广告营收同比翻倍增长。

    其次看长期。越是具备复合功能的APP,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胜出,真正具备“生态”能力的平台,才是AI的主流入口。

    比尔盖茨曾经表示:整个软件市场的格局都会改变。以后会需要多少应用程序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每个人都在往自己的应用里加 AI,然后说:“看,我加了AI功能,所以得多收点钱。” 但是实际上呢,你需要的应用数量其实应该大大减少。[2]

    由此我们推断:在用户行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微信搜索的“含金量”会持续上升,直接联动了品牌在微信生态内的内容营销,促进私域资产的沉淀,甚至有可能导向直播间、小程序等交易场景。

    这对于企业营销获客、品牌建设来说的确是值得关注 – 如果在AI的加持下,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并促进更多的活跃度,自然是新的增量。

    那么,增量具体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商机1:

    企业官网和社媒账号有机会获得更多自然流量

    不仅仅是微信,随着“AI+搜索”的发展,整个市场都会为企业营销创造免费、长尾流量的机会,底层逻辑与搜索引擎优化(SEO)有点类似。

    从运作原理来说:无论什么AI工具,在用户提问后,除了给出总结性内容之外,还会给出信息来源的链接作为注释。与传统搜索引擎一样,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就会选择性点击这些链接,进一步了解详细信息。

    如果企业提供的内容能够被AI算法收录并提供给用户作为答案的一部分,那么企业就有机会从AI搜索入口收获额外的流量。

    这主要体现在企业官网、电商页面、社媒账号的流量增长上。我们先对标国外成熟市场看趋势,再参照微信的功能思考机会点:

    一项大范围的网站流量研究显示,有63%的网站至少收到过一次AI搜索引擎(如chatgpt、bing、gemini等)推荐来的访客。也就是说,任何公开的网站都有63%的机会从AI搜索引擎获得额外的流量。其中,98%AI流量来自三巨头身上:ChatGPT、Perplexity 和 Gemini。[3]

    放到国内,对于很多品类来说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几乎就成为了“企业官网”的代名词[4] 。 企业的Own media内容,有了更大的概率被精准客户发现,从而产生兴趣。作为唯一一个可以搜索公众号、视频号内容的入口,微信的AI搜索就有了一定独特性。

    来源:新榜《2023企业新媒体矩阵营销洞察报告》

    对于B2B行业来说,这一点更加重要。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以压倒性优势成为了企业社媒的TOP1窗口。[5]

    来源:KAWO《2024年B2B社媒营销研究报告》

    从网站类型来看,在线服务、教育、文娱媒体、科技互联网,都是ChatGPT导流最直接的受益者。[6]

    而我们拿到的数据表明,这些类目与微信搜索中最活跃的类目高度重合。

    来源:腾讯广告官方资料

    格外利好长尾内容和中小企业

    从传统搜索引擎排名的角度来看,“权重”才是真正的血脉压制 – 权威、知名的网站天然受到算法青睐,在一些主流话题上,中小企业基本拿不到好排名,也就没有流量。一些优质、小众的内容,在传统机制下恐怕难有出头之日。

    但AI搜索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变这种情况,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作为更高的标准,而不是按照权威度排资论辈。

    即使你在大众意义上不出名,但也有可能是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某些垂直类目的TOP1产品,你就是最懂用户的。那么,你创作的内容就有可能被AI作为最高优先级向用户展示,从而获得大量精准流量。

    研究显示, AI搜索给中小网站带去的流量占比,甚至比大网站要高很多。[7]

    虽然我们还没有拿到微信AI搜索的内测资格,但早就在腾讯出品的“元宝APP”上尝试过搜索功能。结果显示,“增长黑盒”这个公众号的内容,的确能够在某些垂直话题内获得良好的展示,甚至一些主流热门话题也可以(我们并不出名,对吧?)。

    流量的商业价值更高、更多元

    AI对于搜索的加成作用会呈现两个极端:一部分用户想要快速简洁,但也有不少人希望深度专业。吸引后一类用户的商业价值明显更高,因为他们更有可能对高客单价品类/服务、B2B专业领域感兴趣。

    一项针对头部B2B官网流量的研究发现,2024年AI搜索带来的流量竟然增长了500%!按照如此势头建模预测: 三年后,B2B官网的流量将有50%以上来自AI搜索。[8]

    我们再从日常消费的角度来看流量价值。一项针对交易类流量的研究显示(主要是amazon、ebay、etsy等电商网站): 通过AI搜索进入电商页面的用户,会比google来的停留时间更久,并且访问更多的页面内容。较长的会话持续时间结合较高的页面浏览量,意味着用户在评估产品时花费更长时间、购买的兴趣更高,显然可以总结为流量的质量更高。[9]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用户似乎不再满足于图文类的内容,流量价值评估更加多元化了。

    比如目前ChatGPT导流最多的地方是youtube,占比从2024年7月的0.17%提升到9月的3.9%;而amazon电商导流从0%增长到了1.1%。[10]

    如果未来微信的AI搜索能够引入视频号直播、私域导购、B2B小程序落地页、小程序电商商城,想象力还能再上一层楼。

    那么,整个AI搜索创造的增量规模会有多大?这里我们需要冷静看待。

    数据显示,仅仅通过ChatGPT联网功能给其他网站带来的流量,三个月增长了60%,每天都有上百万流量从ChatGPT导向外部网站。而从ChatGPT收到流量的独立域名数量,则翻了3倍。[11]

    然而,众多研究也表示,从整个互联网来看,目前AI搜索引擎给网站贡献的流量虽然增长快,但可能不足网站总流量的1%。只有在一些特定的行业或垂直领域,这个比例有可能超过5%,甚至能达到20%。当下通过AI搜索来获得用户增长,更像是“出奇制胜”,而非“颠覆传统”。

    AI搜索并不是像短视频一样全民爆发的机会,一方面需要时间慢慢积累,另一方面内容的独特性也是必备条件。知名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到2026年,传统搜索引擎的流量将下降 25%,搜索营销将把市场份额让给 AI 聊天机器人和其他虚拟助手。[12]

    那么企业在AI搜索趋势发展之初,应该提前进行哪些策略规划,并尝试落地呢?其实,如何从AI搜索中获得流量增长,是过去1年国外数字营销领域最热门的话题。由此也诞生了一个概念: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GEO)。

    GEO指的是优化网站上现有的内容,以使其更适合被语言学习模型(LLM)扫描并用作来源,让更多用户能够在AI搜索中发现内容并点击访问网站。与传统的搜索引擎优化(SEO)主要关注关键词和网站结构不同,GEO更侧重于内容的深度、用户意图和语义相关性,确保内容既能满足用户需求,又能被AI引擎有效识别和利用。

    下图展示了如何通过GEO让一家披萨店网站出现在AI回答的最高优先级,替代知名的纽约中央公园。[13]

    一篇最新的论文显示,通过GEO方法,能够将源内容可见性在AI搜索引擎中提高40%,也就意味着网站增加4成的流量机会。[14]

    Gartner同样预测,到2026年超过33%的网络内容将是以生成式AI搜索为目的而创建的。[12]

    当然GEO的实施策略非常复杂,也有一定的方法论。这里不再展开,仅做抛砖引玉,大家感兴趣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字“GEO”领取论文完整版。

    商机2:

    达人营销和搜索广告有机会提升付费流量效率

    问题来了:如果你是一家大公司的CMO,更想要的东西必然是“大投入、大回报”,而不是中小企业眼中的“取巧”。因此,只有微信的AI搜索能够通过付费投放,获得规模化、稳定的增长,才具备增量的价值。

    这其中能有什么机会呢?

    我们认为,平台的新入口是否有资格被称为“流量红利”,关键点在于这个入口能否让平台自己赚到钱。毕竟,注重用户体验不等于做慈善,一个无法商业化的能力难免会沦落为边缘功能。

    用互联网黑话来说,这就是流量“货币化率”的程度。微信内无论是朋友圈、视频号、公众号,广告加载率一直是很低的,微信中其实有大量的流量无法被货币化。

    AI搜索如果能够重新利用这些流量,提升货币化率,那才有真正的想象空间。

    带动达人营销生态发展

    以下是我们的推测:AI搜索给微信带来的真正潜力在于达人营销。

    腾讯其实早就推出了一个对标小红书蒲公英、巨量星图的广告产品,叫做“腾讯互选广告平台”,就是官方进行达人筛选和投放的通道(没错,我们也是互选平台的优选达人)。最近两年随着视频号崛起,发展非常快。

    微信内无法被货币化的流量掌握在谁手里?肯定是各种公众号、视频号的达人,甚至是私域社群的群主 – 微信有5000万创作者。

    接下来,我们根据下面这张图,推理一下逻辑:

    如果微信AI搜索的体验更好,必然有更多人用

    用户能够发现更多达人内容,从而给达人带去了流量

    更多原生达人能成长起来,其它平台的达人也愿意迁移过来

    品牌看到了这些增量的优质内容,愿意花钱投放给达人,也能获得更好的回报

    达人赚了钱,有动力生产更多优质内容,AI搜索的质量更高、体验更好,用的人就越多

    平台赚了钱,更愿意投资AI技术、扶持达人、完善商业化产品

    整个闭环形成

    这种看似“曲线救国”的方式,实际上抓住了内容平台最核心的资源 – 优质内容。比起自己付费买搜索流量,广告主其实还有其它的选择:直接把达人们积累的自然流量买过来不就行了!

    我们在2024年Q4的调研显示,无论是微信视频号还是公众号,用户增长的驱动力TOP1就是内容的匹配程度,这点跟抖音和小红书有明显差异。“内容质量上升”这一驱动力,在微信内容生态内的表现较为显著。

    也就是说,现在微信急需构建有特色的达人生态,来维持用户的增量,然后才是吸引广告主投放预算。

    而这些达人种草内容,的确能够引发用户积极的后链路行为 – 这是广告主最乐意看到的。

    根据我们拿到的一些内部数据来看,微信内容生态的增长还是比较正向的 – 这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逻辑推断。

    在搜索结果中引入广告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做法,与传统搜索引擎变现的模式并无差别,但增加了广告位,从而带动广告加载率提升。

    2024年10月,Google率先做出大胆的商业化尝试:在AI搜索结果中加入广告,并在美国手机端正式上线。

    Google搜索中早就上线了一个名为“AI overview”的功能。这相当于在传统的Google搜索结果页面的最上面,增加了一个区块来展示AI对于搜索结果的总结。原本这里是没有广告的,但现在部分商品广告会出现在里面。比如用户搜索如何在洗衣服的时候去除褶皱,那么AI Overview中不仅有教程,还有洗衣液的产品广告。[15]

    AI overviews并非百分之百展现,而是根据搜索关键词的不同,有选择性的出现。有调研显示,去年8月时差不多有12.47%的搜索结果中包含AI Overviews,比前几个月有了大幅增长,但从整体广告加载率的角度来看肯定是很低的,Google也处于尝试阶段。[16]

    但至少Google的内部调研显示:用户认为这些广告有帮助,因为它们能在自己需要时迅速将其与相关的企业、产品和服务连接起来。[17]

    反观国内,目前基本无人敢迈出这一步,各大AI搜索工具主打的都是“无广告”。这甚至倒逼百度在年初推出AI搜索功能时,也把“无广告”作为了卖点。

    所以,按照微信一贯的保守作风,也不会这么早就把AI搜索本身商业化。

    比如昨天,有知名博主指出,腾讯元宝中AI回答的结果可能存在广告链接。腾讯公关总监张军马上出来辟谣“理论上不应该”。

    结语

    搜索原本是一个主动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寻找有用线索的过程,传统的SEO主要依靠搜索词/点击量等表层数据来实现。而对于微信生态来说,由于它早已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接入AI后,搜索很可能会实现千人千面的效果。

    我们大胆推测,当一个用户在微信搜一搜里搜索“度假”,搜索结果不再是全网点击率最高或是最新发表的帖子,而是DeepSeek在排除隐私信息后,分析了该用户的公众号阅读习惯、视频号点赞内容、小程序访问记录等,综合给出的最优方案。

    我们认为,微信接入DeepSeek将会深刻重构流量分配的逻辑,所以对于品牌营销而言,不仅需要强化内容质量与关键词优化以提升索引权重,还要紧抓达人已有的高质高效流量,找到自己的精准用户。

    当公众号、视频号及全网数据搭配上「深度思考」,品牌营销的目的或许不再是占领消费者心智,而是成为时刻陪伴消费者的智能化伙伴。

    参考资料:

    [1] 微信搜一搜月活跃用户达8亿,“数据看板”如何助力精细化运营?|新京报

    [2] Bill Gates on possibility, AI, and humanity|Youtube

    [3] 63% of Websites Receive AI Traffic (New Study of 3,000 Sites)|ahrefs bolg

    [4] 《2023企业新媒体矩阵营销洞察报告》|新榜

    [5] 《2024年B2B社媒营销研究报告》|KAWO

    [6] Investigating ChatGPT Search: Insights from 80 Million Clickstream Records|Semrush Blog

    [7] 63% of Websites Receive AI Traffic (New Study of 3,000 Sites)|ahrefs bolg

    [8] How significant is AI chatbot traffic in B2B?|Growth Memo

    [9] Transactional AI traffic – a study of over 7 million sessions|Growth Memo

    [10] Chat GPT Search|Growth Memo

    [11] Investigating ChatGPT Search: Insights from 80 Million Clickstream Records|Semrush Blog

    [12] Gartner

    [13] What’s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 & How To Do It (Source: https://foundationinc.co/lab/generative-engine-optimization)

    [14] GEO Targeted: Critiquing the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Research|sandboxseo

    [15] Google Search’s New AI Overviews Will Soon Have Ads|WIRED

    [16] AI Overviews Research: Google Ads in the AIO-inclusive SERPs|SE Ranking

    [17] New ways for marketers to reach customers with AI Overviews and Lens|Ads & Commerce Blog

    来源:钛媒体

  • 微信接入DeepSeek后,腾讯正在把产品all in AI

    微信接入DeepSeek后,腾讯正在把产品all in AI

    腾讯CEO马化腾曾表示:

    对于工业革命来讲,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在长时间跨度上来看是不那么重要的。

    从Chat GPT出现,再到DeepSeek赋能中文互联网。

    眼下观望已久的腾讯终于决定出手了。

    腾讯正在把产品all in AI

    为什么说在2025年的开年阶段,腾讯正在将旗下产品和团队精力all in AI。

    在腾讯元宝从TEG(技术工程事业群)转入CSIG(腾讯云与产业事业群)后,搜狗输入法、QQ浏览器、ima等产品和应用也正式转入了CSIG,共同构成了腾讯向大模型时代挥出的“组合拳”。

    站在产品角度上进行观察,我们会发现资历老、用户多是搜狗输入法和QQ浏览器在AI时代的核心优势。它们的应用场景不仅可以无痛嵌入AI写作、AI搜索等大模型应用方向,其成熟的用户和内容积累,更是帮助腾讯省去了推广、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成本。

    而ima作为腾讯内部在2024年10月孵化的AI原生应用,其“智能工作台”的产品定位搭配同公众号、微信直接联动的接口优势,也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搜、读、写一体化”的全新体验。让腾讯在使用AI技术赋能既有产品的同时,拓展了旗下AI产品的辐射空间,实现了“老产品”和“新路径”的两手抓。

    无论是产品对AI概念的快速适配,还是团队组织架构的灵活调整,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见到了腾讯布局AI生态的决心。

    从春节结束的那天起,元宝、腾讯文档、腾讯地图、QQ音乐等腾讯产品对AI的适配消息就未曾断绝。

    由此可见,在DeepSeek引发了中文互联网的技术升级后,腾讯已经结束了自己在AI时代的“观测阶段”并为不同的产品找到了不同的发力点。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腾讯内部大概率会在组织结构、资源扶持层面进一步发力,以此实现品牌、旗下产品对大模型时代的全面拥抱。

    弯道超车的关键是老树发新芽

    腾讯CEO马化腾曾表示:“对于工业革命来讲,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在长的时间跨度上来看是不那么重要的。关键还是要把底层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扎扎实实做好。”

    这也就意味着,和AI相关产品的推出速度相比,腾讯内部更在意产品的使用体验,在意如何在现有、未来的应用场景中培养、维护用户的AI使用习惯。

    对腾讯而言,新赛道的开拓固然重要,但用新技术赋能老产品去实现“老树发新芽”的想法同样不能放弃。

    拿国民级APP微信举个例子。

    身为一款聊天软件,微信不是没有过挑战者。

    即时聊天、语音条互动等概念只能让它实现从0到1的变化,助其在“聊天软件”这个赛道里站下脚跟。

    若想实现从“应用”到“国民级应用”的转变,就要在不同的互联网产品周期里灵活运用“老树发新芽”战略去维持用户黏性,强化自己的产品地位。小程序、小游戏的出现如是,视频号、直播号的出现亦如是。

    在今天,历经多次“AI赋能”概念的冲击后。

    微信观望许久终于做出了接入DeepSeek的决定。

    相关报道显示,微信搜索在增加“AI搜索”功能后,整个公众号模块下的内容都将被纳入AI搜索的内容数据库。这样做除了可以帮助用户更好的解决问题外,还能让公众号推文的热度跨越传播周期,强化其以内容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激活创作者的创作热情。

    最终让平台依托灵活、精准的AI推荐、解答机制,一举实现“用户、创作者”黏性的双重升级,完成平台正循环的量身定做。

    要知道,微信作为目前的国民级应用。

    它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更新,都会让腾讯本体迎来极高的关注度。而本次微信所展现出的高调态度,除了有为新功能造势的直观意向外,还通过对技术、用户体验的“双重押注”,一举击穿了外界对腾讯在大模型领域动作迟缓的错误印象,让自己成为了拥有后发优势的“冷静拳手”。

    谁会率先找到下一个杀手级应用

    随着词条“腾讯华为等接入DeepSeek每月亏超4亿”登上热搜,人们对大厂押注AI的行为也产生了一丝不解。

    相关内容显示,现在国内的大厂虽然纷纷接入了DeepSeek,但大家所采用的运营模式基本都是免费模式、低价模式。(满血版DeepSeek-R1每百万token仅收取16元)

    倘若企业每日输出1000亿token,则其每月基于DeepSeek服务的机器成本就高达4.5亿元,造成亏损4亿元;哪怕使用AMD芯片月收4500万,月机器成本下降至2.7亿元,也会有超2亿元的亏损存在。

    简单来说,当前大厂正陷入“用户越多,亏损越多”的商业怪圈。

    既然每个月都有亏损,那为什么目前没有一个大厂暂停布局AI的计划?

    因为大家都在搏那个“找到杀手级应用”的机会。

    虽然AI聊天机器人、AI搜索等功能代表了实现AI to C的重要诠释,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各家公司探索AI潜力的不同方式以及用AI赋能自家产品的不同路径。直到今天,市面上一直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杀手级AI应用”。

    对那些布局AI赛道的大厂而言,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坚定自己的AI转型步伐,因为市场、技术发展趋势均在暗示我们AI是下个商业版本的答案。在转型计划启动后,大厂的主线任务也就变成了发现、寻找用户真正想要的、能代表应用2.0体验的内容。

    正如微信押宝AI搜索那样。

    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抢夺AI时代的技术优势,去挖掘AI时代的用户所想。

    一旦领先他人实现了上述两点,那么未来的天平也将向自己全面倾斜。所以和主导未来的赛道话语权相比,眼下的亏损数字根本无法减缓大厂前进的步伐。

    参考:

    科创板日报:四大产品线合龙 腾讯跑步搭建AI应用矩阵

    证券时报:「e公司观察」超级应用接连联姻DeepSeek “技术共同体式”互联互通或成新趋向

    钛媒体APP:DeepSeek冲击下的互联网巨头:谁在崛起,谁在掉队

    来源:微信公众号“互联网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