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腾讯

  • 微信接入DeepSeek后,腾讯正在把产品all in AI

    微信接入DeepSeek后,腾讯正在把产品all in AI

    腾讯CEO马化腾曾表示:

    对于工业革命来讲,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在长时间跨度上来看是不那么重要的。

    从Chat GPT出现,再到DeepSeek赋能中文互联网。

    眼下观望已久的腾讯终于决定出手了。

    腾讯正在把产品all in AI

    为什么说在2025年的开年阶段,腾讯正在将旗下产品和团队精力all in AI。

    在腾讯元宝从TEG(技术工程事业群)转入CSIG(腾讯云与产业事业群)后,搜狗输入法、QQ浏览器、ima等产品和应用也正式转入了CSIG,共同构成了腾讯向大模型时代挥出的“组合拳”。

    站在产品角度上进行观察,我们会发现资历老、用户多是搜狗输入法和QQ浏览器在AI时代的核心优势。它们的应用场景不仅可以无痛嵌入AI写作、AI搜索等大模型应用方向,其成熟的用户和内容积累,更是帮助腾讯省去了推广、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成本。

    而ima作为腾讯内部在2024年10月孵化的AI原生应用,其“智能工作台”的产品定位搭配同公众号、微信直接联动的接口优势,也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搜、读、写一体化”的全新体验。让腾讯在使用AI技术赋能既有产品的同时,拓展了旗下AI产品的辐射空间,实现了“老产品”和“新路径”的两手抓。

    无论是产品对AI概念的快速适配,还是团队组织架构的灵活调整,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见到了腾讯布局AI生态的决心。

    从春节结束的那天起,元宝、腾讯文档、腾讯地图、QQ音乐等腾讯产品对AI的适配消息就未曾断绝。

    由此可见,在DeepSeek引发了中文互联网的技术升级后,腾讯已经结束了自己在AI时代的“观测阶段”并为不同的产品找到了不同的发力点。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腾讯内部大概率会在组织结构、资源扶持层面进一步发力,以此实现品牌、旗下产品对大模型时代的全面拥抱。

    弯道超车的关键是老树发新芽

    腾讯CEO马化腾曾表示:“对于工业革命来讲,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在长的时间跨度上来看是不那么重要的。关键还是要把底层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扎扎实实做好。”

    这也就意味着,和AI相关产品的推出速度相比,腾讯内部更在意产品的使用体验,在意如何在现有、未来的应用场景中培养、维护用户的AI使用习惯。

    对腾讯而言,新赛道的开拓固然重要,但用新技术赋能老产品去实现“老树发新芽”的想法同样不能放弃。

    拿国民级APP微信举个例子。

    身为一款聊天软件,微信不是没有过挑战者。

    即时聊天、语音条互动等概念只能让它实现从0到1的变化,助其在“聊天软件”这个赛道里站下脚跟。

    若想实现从“应用”到“国民级应用”的转变,就要在不同的互联网产品周期里灵活运用“老树发新芽”战略去维持用户黏性,强化自己的产品地位。小程序、小游戏的出现如是,视频号、直播号的出现亦如是。

    在今天,历经多次“AI赋能”概念的冲击后。

    微信观望许久终于做出了接入DeepSeek的决定。

    相关报道显示,微信搜索在增加“AI搜索”功能后,整个公众号模块下的内容都将被纳入AI搜索的内容数据库。这样做除了可以帮助用户更好的解决问题外,还能让公众号推文的热度跨越传播周期,强化其以内容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激活创作者的创作热情。

    最终让平台依托灵活、精准的AI推荐、解答机制,一举实现“用户、创作者”黏性的双重升级,完成平台正循环的量身定做。

    要知道,微信作为目前的国民级应用。

    它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更新,都会让腾讯本体迎来极高的关注度。而本次微信所展现出的高调态度,除了有为新功能造势的直观意向外,还通过对技术、用户体验的“双重押注”,一举击穿了外界对腾讯在大模型领域动作迟缓的错误印象,让自己成为了拥有后发优势的“冷静拳手”。

    谁会率先找到下一个杀手级应用

    随着词条“腾讯华为等接入DeepSeek每月亏超4亿”登上热搜,人们对大厂押注AI的行为也产生了一丝不解。

    相关内容显示,现在国内的大厂虽然纷纷接入了DeepSeek,但大家所采用的运营模式基本都是免费模式、低价模式。(满血版DeepSeek-R1每百万token仅收取16元)

    倘若企业每日输出1000亿token,则其每月基于DeepSeek服务的机器成本就高达4.5亿元,造成亏损4亿元;哪怕使用AMD芯片月收4500万,月机器成本下降至2.7亿元,也会有超2亿元的亏损存在。

    简单来说,当前大厂正陷入“用户越多,亏损越多”的商业怪圈。

    既然每个月都有亏损,那为什么目前没有一个大厂暂停布局AI的计划?

    因为大家都在搏那个“找到杀手级应用”的机会。

    虽然AI聊天机器人、AI搜索等功能代表了实现AI to C的重要诠释,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各家公司探索AI潜力的不同方式以及用AI赋能自家产品的不同路径。直到今天,市面上一直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杀手级AI应用”。

    对那些布局AI赛道的大厂而言,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坚定自己的AI转型步伐,因为市场、技术发展趋势均在暗示我们AI是下个商业版本的答案。在转型计划启动后,大厂的主线任务也就变成了发现、寻找用户真正想要的、能代表应用2.0体验的内容。

    正如微信押宝AI搜索那样。

    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抢夺AI时代的技术优势,去挖掘AI时代的用户所想。

    一旦领先他人实现了上述两点,那么未来的天平也将向自己全面倾斜。所以和主导未来的赛道话语权相比,眼下的亏损数字根本无法减缓大厂前进的步伐。

    参考:

    科创板日报:四大产品线合龙 腾讯跑步搭建AI应用矩阵

    证券时报:「e公司观察」超级应用接连联姻DeepSeek “技术共同体式”互联互通或成新趋向

    钛媒体APP:DeepSeek冲击下的互联网巨头:谁在崛起,谁在掉队

    来源:微信公众号“互联网那些事”

  • 测试过微信官方支持的 DeepSeek R1 后,我搞明白腾讯要怎么押注 AI 应用了

    测试过微信官方支持的 DeepSeek R1 后,我搞明白腾讯要怎么押注 AI 应用了

    微信自 2011 年推出以来,一直以创始人张小龙的「克制」而闻名,不会为了「风口」而改变微信本身。甚至今天你刷朋友圈的体验,都与十年前朋友圈刚刚诞生时没有本质的区别。

    「张小龙觉得对这个功能自己最满意的地方之一,就是一经发布几乎没有改进余地而稳定运行了十年。」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在与张小龙对话后,这样总结微信的产品逻辑。这一点在微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社交 App」之后,也没有发生改变。

    而在 DeepSeek R1 发布后,这些标签就像面具一样,被微信团队自己猛然撕下:北京时间 2 月 15 日晚间,陆续有用户发现,在自己的微信搜索中,出现了整合了 DeepSeek R1 的「AI 搜索」功能——此时距离在 1 月 20 日 DeepSeek 正式发布并开源 R1,还不到一个月时间。

    在微信搜索界面中,就能看到 AI 搜索按钮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对于收到本次更新的用户,在微信主页顶部的搜索栏中点进去,就能在搜索记录下方看到一个「AI 搜索」的按钮,点击进去,其中就能看到这个功能提供的两个回答模型能力选项。第一个名为「快速回答」,第二个就是由开源的 DeepSeek R1 驱动的「深度思考」模式。

    共有两个模型选项,其中第二个才是由 DeepSeek R1 驱动的版本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本次为只有部分用户收到的灰度更新,但从推送范围以及收到的更新的用户分布广度来看,本次更新的推送速度相比近期微信的 Callkit 等同样经历过灰度的功能更新,推广速度要快许多。从最早的爆料出现,到首批收到推送的用户大规模出现,仅用了不到六个小时。彻底颠覆了过去数年微信功能更新给人「保守」的印象。

    本次更新并不绑定软件本身的版本号,因此无需你从 App Store 或其他应用商店更新微信版本,笔者自己则是在手动清除掉手机的微信后台、重新启动后,就发现了这个入口。

    换言之,如果你手机上的微信当前还没有收到这个更新,也不用太着急——你微信中的 DeepSeek R1 入口其实已经隐藏在代码之中,测试资格或许马上就到。

    从功能附带的开源与鸣谢声明能看出,微信中内置的 DeepSeek R1 基于开源版本构建而来,但其中并未明确提及其使用的模型体积,是否是 671B 的「满血」R1 版本。

    微信「AI 搜索」功能的开源声明页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众所周知,包括公众号/视频号在内的微信内容生态长期以来一直是独立于各大搜索引擎的一个「孤岛」,这个情况在 ChatGPT4o 等联网语言模式问世之后也没有得到相关的改善,因此测试上微信内置的 R1,我最兴奋的就是它是不是终于可以,在微信内容平台的海洋中,使用大模型的能力自由翱翔了?

    很遗憾,在目前的实际的测试中,答案是否定的。

    例如,我尝试了将公众号的微信推文链接喂给它,它也无法检索微信平台中的相关信息,只能根据链接中相关的字段在微信公众平台之外的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内容,甚至有些时候它都无法识别到这是一篇来自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链接。

    当前版本的 AI 搜索,还不能识别微信内容的链接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在其他涉及到微信公众号相关的问题中,虽然 AI 搜索能够依据文章搜索以及 R1 的推理能力给出相对准确的回复,但其内容的来源更接近微信公众号在其他平台分发得出的结果,而非对微信内容平台自身结果的引用。

    针对微信平台内容的回答,更多是基于互联网现有内容整合而来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目前来看,微信内置的 R1 并未针对微信平台内的内容进行检索增强生成(RAG),对输出结果进行优化。

    这既是当前阶段内测版本微信 AI 搜索的明显短板,也是短期内微信整合 AI 功能显而易见的重要更新方向之一。

    总体体验来讲,目前的微信 AI 搜索体验也非常轻量级。不仅不支持连续对话,也不支持上传各种文件内容辅助提问与搜索,甚至在你退出聊天界面后,当前的对话记忆内容也会被直接销毁,不支持保留。

    作为「国民应用」的微信,在 DeepSeek R1 正式发布并开源的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就在应用内整合了入口,这无疑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

    之所以让人振奋,是因为微信在做的事,只有少数厂商能做到。

    在对话生成式模型拥有手机端 App 之后,抢占智能手机桌面的入口,已经是包括 ChatGPT、Perplexity 等很多 AI 应用在做的事情,通过设置其成为默认语音助理的方式,将「入口控制权」尽可能从手机品牌那里抢夺。

    但对于微信这样相对封闭的平台来讲,能依托微信现有的庞大中文内容生态,做并且能做好这件事的,目前看来似乎只有微信团队自己。

    从「极端保守」到如今成为了率先加入 DeepSeek 的聊天应用。这样的明显的改变,只有一种合理解释:微信团队认识到了 DeepSeek R1 所代表的推理模型在微信平台中应用的巨大潜力,并决定快速下场,来成为这场改变浪潮的主导者,确保微信的使用体验不落于其他竞争者。

    这已经不是微信团队第一次在 AI 大模型领域出手,微信输入法曾在去年六月加入「一键 AI 问答」功能,用于让用户在微信输入法内实现语言大模型的内容回答。

    但彼时这个功能是基于腾讯自家的混元 AI 大模型实现,并不能充当文本生成工具。

    微信输入法中现有的「问 AI」功能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从体验上来讲,微信输入法适合各种聊天中的「灵光一现」问题,微信本体的 AI 搜索,有很大可能将会聚焦在微信现有内容生态内,借助用户聊天内容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深度挖掘其中的应用场景。

    这样的「分布式」的 AI 能力体验,倒是与 Apple Intelligence 的产品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去年苹果发布的 Apple Intelligence 能力中,苹果并没有颠覆性的拿出另一个能力震惊世界的模型,而是选择借助 ChatGPT 这样现有的模型,将模型能力嵌入在包括笔记、照片以及输入法等手机生态的各个角落。

    苹果 Apple Intelligence「散落」在各个应用中的 AI 能力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表面上,Apple Intelligence 似乎不如同期 Google、OPPO 这样同样在发力手机 AI 应用的厂商来的更加聪慧,但苹果实际上在做的,却让 AI 尽可能「悄无声息」地加入用户生活,并借助能力给用户更多的使用场景带来改变。

    从这一点上来看,虽然没有手机操作系统的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错失了最重要的入口之一,但微信作为如今重要的沟通平台,却成为了「让 AI 真正普及」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中国,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刚刚学会用智能手机的孩童,都已经对微信有了最基础的使用概念,这些功能中,同样也是最适合 AI 能力去进一步做「润滑」、降低 AI 学习成本的关键所在。

    对于已经走过爆发点的生成式 AI 来讲,如今通过探索 AI 应用的普及,从而让 AI 能力在更多用户的长期使用中「产生质变」,才是微信 AI 真正值得我们期待的未来。

    甚至当下我们就已经可以下定论:微信中的 AI 能力,或许不会是最让人兴奋的那个,但它却有最大的机会真正去「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