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阿里

  • 阿里靠 AI ,续了半条命

    阿里靠 AI ,续了半条命

    这两天,估计很多人都被阿里的各种喜报刷屏了。

    前天阿里巴巴的美股大涨 8% ,港股涨超 10% 。昨天单日港务成交额超 400 亿港币,现涨了 15% 。

    甚至,凭借一己之力助推中概股科技股都大涨了一波,各位群友都有胆量往群里甩自己的收益截图了。

    到底发生啥事了,怎么突然阿里就一路猛涨了?

    其实是因为阿里发布了 2025 财年第三季度财报( 自然年 2024 年第四季度 )。对于这份财报,各路股民的清一色评价是:超预期、大翻身、猛。

    财报还只是前菜,在听完他们财报后的业绩会后,无数股民更是信心大增,觉得阿里终于支棱起来了。

    在正式拆解之前,差评君先言简意赅地概括一下这份报告。

    阿里巴巴的季度营收为 2801.54 亿元( 383.81 亿美元 ),同比增长 8% 。净利润为 464.34 亿元,同比增长 333% 。基本全线业务都在增长。

    在主业务淘天这边,虽然说回不去当年大踏步的时代了,但今年也是稳定个位数往上爬。

    电商成交额涨了,同时商家们推广费收入也提升了。连 88 VIP 的数量都在双位数增长,涨到了 4900 万。

    差评君觉得去年国补叠加平台补贴的双十一,估计在其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相比于淘天来说,跨境海外业务增长迅猛多了,比去年同期增长 32% 。可惜的是,涨得多的同时,亏损也变多了。从数据来看,阿里还在输血砸钱抢用户的阶段。

    不过,阿里高管也透露说,预期下个财年内海外电商业务会实现单季整体盈利。

    烧钱的本地生活和大文娱,今年也没拖后腿,分别比去年同期少亏了 15 亿元和 2 亿。

    哪怕是财报里唯一负增长的菜鸟,也只是因为剥离了电商业务,专注到物流生意上了。即便如此,也仅同比下降了 1% 。

    不过,上面这些看起来不错的业务,都还不是今天的主菜。

    最值得聊的,其实是当年的亏钱大户云服务。

    从阿里的财报和分享里,你很容易发现这两年AI 的热度,确实是让云厂商们赚饱了。阿里的云智能集团收入 317.42 亿元( 43.49 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 13% ,利润也同比涨了 33% 。

    AI 吹起的每一波热度,最后都让这些云厂商们默默接住了。就比如说春节这一波 DeepSeek 引起的 AI 热潮,就给阿里云辐射贡献了百分之六七十的新用户。。。

    除了这些外部的 AI 热度加持之外,阿里自己的开源模型千问( Qwen )模型家族也在源源不断地贡献收入。

    千问家族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家族,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Hugging Face 公布的开源模型榜单里,排名前十的选手都是千问的衍生模型。

    虽然阿里自己也说,单纯卖卖模型付费 API 目前只能赚个三瓜俩枣,但千问模型吸引来的开发者们,他们开发的垂直模型和应用,都会天然地选择同根同源的阿里云,可以让效率最高。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交叉卖货的机会。卖完模型再卖云,顺手的事。

    因此简单来说, AI 越火,阿里的云服务越赚钱。

    所以,阿里也把AI 提到了最重要战略的位置,出海、电商、物流这些都统统到 AI 后面排队去,在未来 AI 才是牌桌上的主咖。

    不光是阿里上心,资本们更是紧盯。

    昨晚的电话业绩会也彻底成了 AI 的主场。分析师问的 6 个大问题中,5 个都在追着 AI 问。大家嘴里聊的不再是 GMV ,而变成了 AGI 。

    在业绩会上,阿里也分享了各种围绕 AI 的种种动作。

    比如用 AI 重塑老牌 APP 。这块其实就有不少的想象空间,除了庞大的淘宝之外,吴泳铭还点名了夸克、钉钉和高德。其中夸克是中国 AI 搜索领域用户量最多的, toB 端有钉钉,还有 DAU 达到 1.7 亿的超级应用高德,每一个都有不少的操作空间。

    不过,最重要的其实不是这些正在执行的策略,而是阿里放出的一句狠话:

    “ 未来三年我们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会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这也是我们AI 战略的决心。 ”粗略预估后续在 AI 和云上的投入,大概率会达到 3000 亿规模。

    这钱怎么用、用在哪,才让市场对它的未来充满期待。也是这笔钱,要把AI 和云服务彻底抬上牌桌。

    根据阿里巴巴自己的说法,它们的首要目标是必须把 AI 做到 AGI 。

    这里的 AGI 是指可以取代掉 80% 的人力。一旦实现这个目标,那么人工智能相关的产业大概率将会是全球最大的产业,有可能影响或者替代现在 50% 左右的 GDP 构成。

    假如这句话成立,那么云服务就是和全球 50% GDP 捆绑的必要应用。因为大参数量的模型在本地部署运行的效率很低。阿里的判断是以后 90% 的大模型 Token 都是在云上传输的

    面对这么一张超级大饼,谁能不说一句:香!

    而且,阿里的这番推论也有一定的依据,这饼并不是凭空来的。全力押注 AI 和云服务国外大厂也已经在做了,像微软在 2024 财年第四季度的资本支出达到 190 亿美元, “ 云和 AI 相关支出 ” 几乎占掉总资本支出的一半。

    亚马逊预计 2025 年资本开支要比去年同期增长 24% ,这里面绝大部分也是用于 AI 和云服务 WS 。

    再加上今年,阿里又拿到了苹果国内 AI 合作的机会,可以说顺上加顺,似乎 2025 年还有更好的故事可以讲。

    曾经,在云上还只能卖力推销拥抱数字化,数据上云。现在,云服务和AI 似乎真的可以成为阿里巴巴的第二增长引擎了。

    以后说到阿里,不再只是淘宝天猫,而会多一个 AI 的选项。

    当然了,未来到底怎么样,依然不好说。投资市场说得再好听,终究也只是故事。怎么把蓝图变成现实才是难事。所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本篇文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可别问我该不该买这些中概股的股票。。。

    来源:微信公众号“差评X.PIN”

  • 阿里旗下夸克品牌升级:要做2亿人的AI全能助手

    阿里旗下夸克品牌升级:要做2亿人的AI全能助手

    1月15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旗下夸克升级品牌Slogan—“2亿人的AI全能助手”,亮出加速探索AI To C应用的全新业务态势。第三方数据显示,夸克用户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并领跑AI应用赛道,其中00后年轻用户占比超过一半。

    00后AI应用第一站

    经过两年多的快速发展,国内AI大模型已经从比拼“模型参数”到解决“实际问题”。随着市场趋于理性,用户规模成为了AI应用未来潜力的试金石。根据七麦数据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实力AI产品榜单》,夸克App年度下载量超3.7亿,位居行业第一。基于AI能力服务越来越多的用户群体,标志着夸克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在众多AI应用中,夸克更好地满足了00后在学习和工作上的全新需求。易观分析刚刚发布的《2025年AI产业发展十大趋势》报告中,夸克位居中国AI应用活跃用户榜单第一,同时成为唯一一款00后年轻用户数量占比超过50%的AI应用。

    易观分析认为,年轻用户更愿意使用AI应用进行内容创作和提升效率。无论是备战高考的学子,还是刚入职场的新人,夸克都凭借其过硬的产品力,成为他们接触并使用AI应用的首选平台。

    AI in All的全能助手

    给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AI能力,夸克定位为“AI全能助手”。2024年以来,夸克持续迭代上新AI搜索、AI写作、AI总结、AI搜题以及 AI网盘、AI扫描等功能。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演进,夸克服务用户的产品能力得以加速跃升,全面覆盖了信息检索、信息生成与信息处理。

    面向用户工作、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新需求,夸克引领了AI应用新范式。2024年,夸克App推出超级搜索框,打造“一站式AI服务”;随后,夸克发布全新PC端,提供“系统级全场景AI”能力。夸克持续通过务实、专注和独特的产品逻辑与理念,让“AI生产力工具”的用户价值得以释放。

    近期,夸克上线“AI搜题”、“AI PPT”、“学术搜索”等基于AI能力打造的新功能,夸克AI正在进一步满足用户在搜索、创作和学习上的多元化需求。在夸克PC端,全新设计的首页、收藏和桌面AI助手,让每个人都能拥有AI PC。

    “夸克始终专注于AI,务实地解决大众的广泛需求。”夸克产品负责人郑嗣寿表示,未来,夸克会用最新的AI技术,去解决更多新问题、复杂问题,给用户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带来更多的惊喜体验。

    AI To C应用布局加码

    大模型时代,夸克在产品创新和用户增长上的亮眼表现,为国内AI To C赛道开拓了全新的发展路径与想象空间。在阿里集团“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下,夸克的快速成长,让阿里坚定看好AI To C应用的机会与希望。

    日前,阿里旗下AI应用“通义”正式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此前有媒体曝出,阿里“少壮派”高管吴嘉将专注探索阿里巴巴在AI To C端应用的业务。

    业内人士分析,吴嘉的调任,可以明显看出AI To C在阿里内部的战略地位相当突出。从创立以来就探索AI搜索的夸克,有巨大的机会能成为大模型时代的革新性用户产品,吴嘉或将以夸克为突破点,来进行更多层面的探索。作为阿里集团战略级创新业务,夸克有望获得更多资源支持。

  • 阿里AI To C再变阵:天猫精灵与夸克融合,将探索AI眼镜

    阿里AI To C再变阵:天猫精灵与夸克融合,将探索AI眼镜

    阿里的AI To C布局调整仍在持续。

    《智能涌现》从多个独立信源处获悉,近期阿里旗下的智能互联事业群,正式由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统管。

    “智能互联”为阿里在2022年成立的一级业务部门,其核心品牌为“天猫精灵”,这是阿里内部为数不多的To C硬件业务。未来,智能互联依旧保持独立运作状态,天猫精灵业务中心负责人宋刚将向吴嘉汇报。

    《智能涌现》了解到,目前天猫精灵的硬件团队,已经在与夸克产品团队融合工作,其工作重点包括新一代AI产品的规划定义,以及与夸克AI能力的融合。

    另外,在团队融合后,新团队也将探索包括AI眼镜在内的新硬件方向。

    《智能涌现》就上述信息向阿里巴巴确认,截至发稿,暂无回复。

    阿里正逐渐将To C的大模型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在刚刚过去的12月,《智能涌现》曾独家报道,阿里的AI应用“通义”的产品团队,就从阿里云智能,整体划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由吴嘉领导。

    2024年,阿里依旧在推进组织调整与优化,阿里巴巴CEO吴泳铭也在着力推进“年轻化”战略,意在让85后、90后上任,成为核心管理者,吴嘉也是其中之一。

    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是如今阿里To C AI业务的重要出口。《智能涌现》了解到,除了刚并入的通义、天猫精灵,如今这一事业群还拥有夸克、书旗小说、UC浏览器、超级汇川广告平台等业务。其中,夸克就已经从原来的浏览器业务,发展成为集AI搜索、AI教育于一身的品牌。

    此番调整之后,这一业务群也建立起了一个从内容、AI应用到AI硬件的完整链条。

    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要大量的交互数据和内容,这样调整也更有利于大模型业务的创新迭代。

    另一方面,这也是天猫精灵业务重视度进一步得到提升的表现。

    天猫精灵成立于2017年,最早脱胎于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s),而后作为阿里IoT领域的重要布局,作为独立品牌而存在。

    这个业务成长于AI 1.0时代的“入口大战”之中。2014年,亚马逊在2014年推出了智能音箱Echo,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百箱大战”——代表性玩家有阿里旗下的天猫精灵、百度旗下的小度,以及初创公司中的出门问问等;国外则有亚马逊的Alexa,苹果HomePod等。

    不过,这一时期的AI终端能力相当有限,除了完成简单指令(如控制家电开关)和对话之外,可用场景并不多。伴随着AI 1.0时代走入低潮,AI终端的增长也开始放缓——据洛图数据,中国智能音箱的销量在2020年达到巅峰后,就开始一路走低。

    到了2022年,阿里在天猫精灵业务之上,成立了一级业务部门“智能互联”,这个组织将集团内消费AloT的端口整合到了一起,试图对外寻找新机会。

    这段时间里,天猫精灵也不再局限于智能音箱,而是拓展了包括产业生态联盟等To B业务,把AIoT的能力输出给更多合作伙伴。据天猫精灵披露的数据,2022年,智能交互系统AliGenie已接入4000万家庭用户、1000家物联平台和4.6亿终端。

    △图源:阿里的“智能互联”战略

    如今,大模型在对话交互、意图理解方面的能力大大提升,正在给沉寂已久的IoT(物联网)、AI硬件等领域带来新机会。

    在大模型浪潮来临后,天猫精灵就有不少创新动作。2024年5月,天猫精灵推出的新品X6,就搭载了包括夸克在内的AI大模型服务。

    在2023年,天猫精灵也发布了新品牌“未来精灵”(XGENIE),升级了大模型服务,并发布了智能眼镜、随身智能音箱、儿童智能平板三款新品。

    大模型领域,2023年的大厂和初创公司曾高呼“打造中国OpenAI”,到2024年已经转向更审慎的策略——注重AI应用、落地,放弃预训练等等。

    不过,2025年的舞台中央,毫无疑问要留给AI硬件——就在刚刚结束的全球消费电子顶级会议CES上,俨然已有“百镜大战”的势头。包括AI眼镜、AI耳机、AI玩具在内的品类,也将掀起又一场创新浪潮。